

核心看点
· 教育培训这个领域,一爆雷就是大雷,预付费经营模式风险巨大。
· 为何在政策的加力监管之下,乱象依旧屡禁不止?背后有何隐情?
· 在这一普遍现象的背后,是教育培训机构们难以抑制的对现金流的渴望。

“教育培训这个领域,
一爆雷就是大雷”
…
正如新东方集团创始人俞敏洪所说的:“教育培训这个领域,一爆雷就是大雷。”
近年来,教育培训行业的“爆雷”事件频发。经营长达21年的老牌教育机构优胜教育被曝停运、知名英语培训品牌芝麻街英语宣布停业、老牌英语机构“韦博英语”关店......一直以来,每一次爆雷事件的发生,都会在行业内掀起舆论的巨浪。
成立多年、规模巨大的老牌企业尚且如此,更不用说在这背后还有多少中小型机构的跑路倒闭事件仍在发生。
而这些爆雷事件所遗留下来的最大问题,便是大批量的学员和老师无处讨要的预付款与薪资。
有业内人士爆料称, 目前教育培训机构预付款的数量越来越大,有的已经大到了几十亿的规模,而即便是最小的也要有几千万的规模。仅仅几个月前的优胜教育事件如今依旧历历在目,彼时新闻报道,仅北京校区应退学费就已经达到了上亿元。
一直以来,每当这一类新闻被曝出后,行业内都会引起剧烈波澜。然而,新闻都是热度至上,在行业关注、众人追踪时,新闻热度被炒上顶端,当热度跌落,众人的关注散去,留下的就只有受害家长学生及教师群体的微弱力量在无助的坚持。
案件追踪到底、事件水落石出固然是振奋人心的,然而,事实却是,有大量此类事件都是无疾而终。家长、学生及教师群体,都很难承受每一天无止境的维权和理论过程,在多次努力无果后,最终只能放弃。
家长们对此怀有着极度的惊诧与愤怒,因其无论如何都未曾想过,每天自家孩子收获知识、学习进取的地方竟然会出现此类不堪事件。那些提前支出的巨额款项,曾被家长们认为是可以得来“避免涨价”的踏实与“多付多得”的优惠,最终却是一场空,课程没了,机构跑了,追诉也再无果。
预付费经营模式,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声讨与质疑。
近年来,随着大量资本流入教育培训市场,红海一度翻滚浪潮,竞争的激烈程度与日增长。在这种大境况之下,教培机构们大都意识到了,用预付款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加现金流,以此进行更好地社会资本利用,进而迅速实现扩张。
然而,有律师专家早期便对教培行业的预付款模式提出质疑与警告:教育培训行业预付费的商业风险很大,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把“预付”作为了融资手段。
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,教培机构的成本也在迅速暴涨,机构现金流的断裂危机与日俱增,此时若经营不善,便很容易造成盈利能力难支付当期成本的现象,从而爆雷。
为何政策加力监管之下,
乱象依旧屡禁不止?
…
有关于教培行业预付款问题,国家早前便出台了相关政策。
在《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》中,明确规定校外培训机构“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”。在教育部发文后,全国各地也相继发布培训机构管理法则,其中对于预付费经营模式也都作出治理条例。
然而,事实证明,政策的监管还是没能抑制此类现象的发生。 “不得一次性收取超3个月费用”的规定并不约束金融机构,导致有大量教育培训机构便通过借贷预付方式来规避监管,打出一个个“擦边球”。
那么,明知此举受监管,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此类现象屡禁不止呢?
有专家表示,机构难以控制住不去收取预付款项,是为了长期锁定一定规模的固定消费人群,尽快收回前期投入。因此,大多数机构都会极力推广预付款消费模式,并根据预付金额的高低,以超低的折扣吸引消费者。
在我们身边经常可以见到此类例子,家长们在面对“多付款多得优惠”、“性价比超高”、“避免今后涨价”等说辞的面前,都难以忍住不去上缴大笔的费用。此种费用基本上都是以年为单位,甚至一次性缴上数万元的家长也不占少数。
对此,有业内机构校长曾透露,预收费带来的优势实在难以舍弃,放弃预收费,不仅会导致现金流锐减,还会增加大笔的续费成本,此外,也很难实现扩张投资等战略布局。没有预收费,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资本效率会大幅下降,所以这实在是一个太庞大的诱惑,很少能有人可以选择放弃这笔钱。
另一位机构校长也对媒体坦诚道,很想去配合政策规定,进行3个月的收费准则,然而,目前依旧是至少按照半年的课时进行收费。一方面是因为,教育的成效不是立竿见影的,需要一段时间去培养,另一方面,也实在是因为机构需要这笔钱去交付房租、人力、设备等成本。
行走于慢行业,
必须守住底线、脚踏实地
…
“教育培训公司必须要守住底线,你花资本的钱怎么花都没事,但千万不要预先把家长的钱花掉。”
这是俞敏洪先生在十二月初的第十届全国培训教育发展大会上,说的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。
如今,大量资本涌入教培市场,一方面呈现出峥嵘之态,而另一方面,也引发了过热现象。
“太多资本进入教育培训领域,反而会让这个行业变得更不好。”某教育机构负责人直言道,“资本会逼着企业往前走。我们原本过得好好的,不打算扩招也不打广告,主要靠口碑和转介绍招一批学员。
但资本进入之后,就会逼着我们往前走,逼着我们扩张。对手们都在打广告,我们就被迫也要打广告。行业内玩家越来越多,广告价格上涨,流量越来越贵,机构成本增加,导致这个行业无序发展。”
有人说,先做大规模再获取垄断是基本的商业逻辑,然而这一逻辑放在教育行业内,却完全不合适。
The ONE集团联合创始人何雨莎曾表示:“在其他互联网行业,规模效应也许能带来巨大的增速,可能烧钱能烧出一个独角兽,但教育行业不是这样。
学员更多,需要的服务也更多,随着规模扩大,亏1块钱可能变成了亏10块钱。核心还是看企业怎么花钱、怎么执行,在公司很小的时候,账就要算清楚。”
在政策规定三令五申的监管之下,预付费模式导致的爆雷事件仍旧屡禁不止。在这一普遍现象的背后,是教育培训机构们难以抑制的对现金流的渴望。然而,很多机构也正是因这种渴望,最终反受其害。
行业在发展,监管在趋严,教培机构们在新时代下,要时刻进行反思。说到底,教育是个慢行业,我们的每一步都要走的踏实稳健,万万不可急功近利、操之过急。


行业百态,将持续关注。
欢迎大家发表观点于评论区,我们共同讨论。